杨震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给我们产业带来什么机会?
摘要:3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由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再次成为热词。不过对于我们而言,更关心的是跟我们产业有什么关系呢?能给我们产业带来多大机遇?尤其在这次的疫情重挫下,能成为振兴产业的强心剂吗?
3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由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再次成为热词。不过对于我们而言,更关心的是跟我们产业有什么关系呢?能给我们产业带来多大机遇?尤其在这次的疫情重挫下,能成为振兴产业的强心剂吗?

首先看一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包含什么内容:

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这个概念的提出,源于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在谈及2019年工作任务时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在3个月后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模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2020年1月3日,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可见新基建不算很新的概念,只是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大家都期盼国家能出台个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方案,如同2008年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四万亿计划”)一样,帮助大家渡过难关,中央特别提出来,也是希望加快推进,对振兴经济能起到作用。(编者注: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随后,逐步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来源:百度百科)

而我们知道传统基建主要指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因此也被称之为“铁公基”,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但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何况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因此现在要靠新基建。

那么就来看看新基建跟我们产业有多大相关度呢?

首先,我认为,凡是基建都跟我们相关,只是要看相关度大还是小了

具体看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按说哪个都相关,要么需要用到测绘地理空间数据,要么对我们行业应用有大的帮助。如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新能源充电桩,都跟“位置”相关,而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则对促进行业应用有帮助。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虽说有关联,却还算不上是强关系,或者说对拉动我们产业需求的帮助不大。比如建设5G网络,当然要用到地图、位置信息,但原来就已经可以基本满足,或者建设单位自己就可以搞定,不太需要我们专业地信企业的参与。特高压、城际铁路、新能源充电桩也如此。当然,这里还会涉及到规划、征地、竣工验收等环节,客观而言也多少会带来业务需求,但不会太大,比“铁公基”还是少得多,不是一个量级的,而跟房地产热则更没法比了。

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当然有利于地理信息的应用,能够助推测绘技术的提升,但也还很难直接提升产业需求。甚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还会形成更高的门槛,对中小企业会更加不利,短期看未必是太好的事。

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基建概念是提出来了,但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因此总体而言,我们期待新基建,但不宜抱有过高期望,我们还是更应专注于原有的专长和优势,做深、做透本行业,提升用户价值,这才是根本。

对于我们稍微利好的是,通过这次疫情,大家都看到了地图的基础性作用,无论大众还是政府,都会感到“一切尽在图中”,地图似乎成为“标配”了。因此在后一步的信息化中,必定会全面深入依赖地理信息、应用数字地图。这样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对企业是非常有利的,在今后对外作介绍的时候,也能够少费一些口舌。

此外,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的确也看到智慧城市的不足,依然不能走上“主战场”、实现大用场,还是没起到关键性作用,只能作为辅助和参考。

假使数据共享更充分一些、空间数据更细致完备一些、信息平台更强大一些、软件系统更敏捷一些,那么会不会就能实现精准防控、精准隔离、精准追踪呢?甚至,能否就不用大面积“封城”,能够实现只封锁局部区域呢,比如一个小区、一个园区、一个商城等,而不用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由此看来,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耽误了两个多月,但我们行业的“大项目”还在。接近尾声的“三调”、国土空间规划、房地一体、多测合一、自然资源信息化等依然要推进,因此总体需求还在。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全球疫情的发展,整体还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今年政府的支付能力可能也会变得相对紧张,我们一定要做好应对“严冬”的准备,这样才能够共同渡过难关。

浏览量:1431
1
全部观点
Peter 2020-06-08 19:19
点赞南方
也想评论? 请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