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院士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摘要:迄今,该奖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届评审颁奖活动,先后授予426个单位及行业机构,391个创新成果和项目,1403名学者及专家表彰奖励。

2021年4月10日上午,2020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京颁发,共有100项成果获奖。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认知科学和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并颁发荣誉奖牌和100万人民币奖金from clipboard

2021年4月10日,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十周年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

李德毅荣获“最高成就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2020年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100个获奖项目成果,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20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24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17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16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8项。

据悉,“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得到了人民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的支持,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核准,于2011年1月6日正式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迄今,该奖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届评审颁奖活动,先后授予426个单位及行业机构,391个创新成果和项目,1403名学者及专家表彰奖励。

记者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获悉,今年恰逢“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设立十周年,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过在苏州工业园区永久落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同期举办“‘智创十年 赋能未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暨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等系列主题活动。


from clipboard

中国工程院院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

李德毅

(2021年4月10日上午)

尊敬的进鹏书记、赵冰主任、华武副院长,各位来宾、各位同行、各位战友:

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家的认可,能获得这个奖项,我非常高兴。讲点什么感想呢?我讲四个字吧。

前两个字,是感恩,或者感谢。

感恩我们所处的时代人类经历三次认知革命进入智能时代。第一次认知革命是五千年来的文字、文化、文明,造就了智能的生态;第二次认知革命是五百年来的科技革命,人类掌握如何利用物质和能量创造动力工具延伸人的体能;这一百多年来,人类开始研究生命,研究脑科学和人工智能,千方百计创造智力工具,延伸人的智能。这个时代恰恰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工智能工作者奋发有为的时代。

感激人工智能界的先辈和同仁。全球在脑科学的研究中,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中,获得诺贝尔奖和图灵奖的就有近40人,有人还同时获得了图灵奖和诺贝尔奖,华人科学家在人工智能中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如王浩、华罗庚、钱学森、吴文俊等,是先辈们的杰出贡献,是符号主义、行为主义和连接主义等学派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辟了“各智其智、智智与共”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

感谢我们的研究团队。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是在长期的研究、教学和工程实践中形成的,其中有上百名工程师、研究生的辛勤劳动,我们还冲破了行政体制的束缚,成立了长期的联合课题组,从清华大学地下实验室的缩微智能车的试验,到园博园一次次的真实车辆测试和赛场比赛,从北京到天津的高速公路,到郑开大道的开放道路行驶,从天津港集装箱重型牵引卡车的无人驾驶,到东北黑土地上智能农机的耕地整地,这其中有过多少讨论、质疑和争吵,有过多少实证、失败和重来,都成为了我们美好的回忆,也感谢给过我们团队帮助和温暖的每一个人。

后两个字,是责任,或者担当。

中国在全球率先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勇闯无人区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到人工智能诞生一百年的时候,也就是本世纪中叶,能不能构造出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如果说传统计算机智能的硬核是算力、算法和数据的话,那么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硬核,会不会是交互、学习和记忆呢?当人类进入和智能机器共同互动的时代,机器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不断解释、解决新的问题,帮助人类加深、加快对大自然的认知,当智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柔软向着动能渗透,帮助人类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将会更加智慧、更加尊严、更加优雅地生活。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谢谢大家!


* 本文转载自科普中国、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版权归原媒体所有。

声明:南方数码生态圈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浏览量:603
0
全部观点
抹茶豆腐 2021-04-13 08:28
点赞
662235 2021-04-13 06:32
大杨树 2021-04-13 00:15
祝贺
新手582184 2021-04-12 21:17
点赞
也想评论? 请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