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bilibili)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发布了演讲视频《后浪》,在国家一级演员何冰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下,视频立马受到广泛关注。当然,尽管正能量满满,但也依然充满着非议——互联网时代都特别正常的啦,多元社会嘛,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再好的事都会有N多种看法,习惯就好了,在此不论好坏。
作为“后浪”眼中的“前浪”,面对滚滚而来的后浪,听了会有什么感觉呢?其实老早就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的调侃了,印象中至少听了十多年了吧,那时所说的“后浪”更多是指“80后”,而今所指的应该是“90后”甚至“00后”了吧。
对于我这样的“老腊肉”而言,说实话,多少有点麻木。的确我会欣赏、羡慕后浪们,但也没就此感到无奈和恐惧,更没有妄自菲薄,而且从没认为会“一代不如一代”——实际上压根就没拿我们跟他们比——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没太大可比性,更没必要对立地去看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和际遇,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我们也曾“后浪”过。每个人都如此,都有过青春,有过年轻,我们也曾是“前浪”眼中的“后浪”,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同样被羡慕过、看轻过,但时代依然在进步,不由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每个时代都会有杰出领袖、精英人才,而更多的也是普罗大众、吃瓜群众,是时代选择我们——战争年代就会出将军,苦难时代就会出救赎者,建设时期就会出拓荒人,和平时代就会出创新族......总会涌现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何必杞人忧天?
因此,我就觉得很坦然了,我们自然有我们的优势,有我们的积累,有我们的长处,也有我们的幸运,做好眼前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前浪”了。你是你,他是他,互不强求,互不羡慕,互不鄙视,都是共存者,正如《后浪》结束语所言“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我们在前,他们在后,都会从这流淌过。
你不用担心后浪,更不要希望他们成为你想象的样子,你和他们实际是两个世界,你也不必去讨好他们,甚至去融入他们,更不应刻意把你变成他们的样子——那会被笑话的,你做你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就好了,特意做什么美颜、打扮、纹身或者言语的效仿,都难让他们真正接纳你,就跟你年轻的时候可能也不屑于跟四五十岁的人交好一样,又或者现在的你也不愿跟比你大二十岁的人相处一回事。所以何苦呢,活好每个年龄应有的样子不就挺好。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地信行业,那就给了前浪更大的信心,咱们所处的是既前沿又传统的行业,技术发展飞快,但解决的却又是传统的问题,因此既需要前浪的引领,也需要后浪的跟随,我觉得是一个很适于前后浪共处的领域。
可以说地信行业依然是“前浪”主宰的世界,不信你看看,各个领域有话语权的不都是“前浪”们吗?生产单位中,像总工、院长们,基本都是有些年岁的人;企业单位里,还鲜有“90后”老总的踪影,事业单位也不相上下;再看政府部门,任职处级以上的年龄基本也到了四十开外了;而在大学里,有些名气的、能担大任的也都是60后、70后、80后。
我们甚至会看到,很多领域的“技术权威”都是高年岁的人。看看我们的院士们,最年轻的也比我大啦(李建成院士跟我武测同届,却大一岁),有如中医,越老越吃香啊。像李德仁院士,年过八旬依然在科研前线,把握重大发展方向,可谓是“国宝级”人物,其他院士也都闲不下来,承担着繁重的重要科研任务,引领行业技术方向。
像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就可以看到,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李德仁院士,他们依然是各自领域的“领头人”,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图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早期发布的院士画像)
我想我们行业是需要积累的行业,这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因此还比较难让年轻人人很快地脱颖而出,大凡有一定成绩的人,都是经历了不短的时间的,一不小心就成“前浪”了,也正因这样,你可以比较从容淡定,因为一直还需要你,不太容易被替代。
当然,“后浪”同样有机会。因为测绘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追新”是年轻人的优势,具体干事也是需要后浪们为主力军的,行业又在不断发展,前景美好,你只要沿着这样的轨道,就能实现你的预期——会让前浪“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因为“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尽管功成名就的时候也许就失去了“后浪”的美称,但总比你白忙乎到头来一事无成要稳当得多,确定性大呀,因此在测绘地信的事业中——“后浪”值得打拼。
“前浪”们要做到能被“后浪”尊重,也不能总“吃老本”,而要不断保持年轻的心、上进的心、学习的心、开放的心、谦卑的心,这样,就算不能跟“后浪”打成一片,也能跟他们顺畅沟通,求同存异,友好相处。
奔涌吧,后浪!
放心吧,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