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里救了我的命,又帮我建了新房子,真是太感谢了!”近日,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汪家桥村,72岁的五保户老人胡本银乔迁新居,激动地和到访记者说。
胡本银的新家地处自然村的中心地带,一室一厅。一根裹着红丝绸的长长竹竿,靠在马头墙旁,寓意乔迁吉祥。300米外的山坡下,胡本银老宅在今年汛期被山体滑坡冲毁,遗存一片废墟。回想逃过一命,胡本银既感庆幸又心有余悸。
7月5日下午,烈日当空。村干部翟德玉来到胡本银家,劝说他去安置点过夜。胡本银想不通:“村干部没事干,这大太阳的有什么问题,还要去安置点过夜!”在翟德玉的反复劝说下,胡本银心想翟德玉可能说得对,天气说变就变,于是答应了。
就在胡本银转移到安置点的当晚,当地突遇强降雨,暴雨如注。次日凌晨,险情出现了,他家屋后的山体出现滑坡,大块泥土顺雨水而下,冲垮了他家的卧室,倒塌的大树砸中厨房。“如果那天没转移,真不敢多想。”胡本银说。
胡本银不知道,此次获救背后,是黄山市近年来推行的地质灾害定向预警发挥作用。与普通大范围预警不同,定向预警根据实时降雨精确到具体乡镇,并向各级相关人员发布预警短信,甚至包括深夜电话。
“定向预警将原来以区县为单元的预警模式,缩小至以乡镇为单元,针对性更强。我们接到预警后,迅速根据预警情况转移安置隐患点群众。”黄山区三口镇镇长吴向阳说,过去非定向预警时,所有乡镇都要动起来,但事实上没有发生险情就会产生麻痹心理。定向预警可谓“数字哨兵”,更加精准,让乡镇在汛期一线转移安置群众时更加坚决。“虽然有时群众不理解,但我们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针对黄山市小气候频发、短时强降雨无明显规律可循等特点,我们探索开展以乡镇为单元的小区域、精细化实时定向预警,打通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吴金旺说。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黄山市共发布实时定向预警804次,预警乡镇2390次。特别是今年7月5日至7日,该市部分地区遭受50年一遇强降雨,期间共发布实时定向预警91次,预警乡镇328次,指导乡镇对382处3332人进行紧急转移。其中,徽州区洽舍乡洽舍村高峰组等9处在转移人员后发生险情,提前转移避免了18人伤亡。
放眼全省,近年来,我省已基本建立地质灾害三维信息平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在线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优化改造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监测预警和处置指挥三大系统,提升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和预警的可靠性与及时性。“十三五”期间,全省提前转移94067户332120人,成功避险53起,避免了105户323人因灾伤亡。由于防灾措施得力,全省连续5年无人员因地质灾害死亡。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