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卫星监测到的气象云图。
来源:向日葵8号
了解这次暴雨之前,
先回顾一个最常见的词汇:
副热带高压。
在天气播报员的口中,
副热带高压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我们熟知的副热带高压,
一般是指对我国影响较大的
位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
它常年存在,
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降雨位置的影响。
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
导致两者之间的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
这种稳定的大气环流造成河南中西部长时间出现降水天气。
▲7月21日3时-9时,
FY-4A静止气象卫星长波红外(10.8μm)增强图。
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7月18日,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
虽然现在距离我国大约1000公里的距离,
但是远程控制了这次河南的暴雨。
河南处于副高边缘,
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
受台风外围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
大量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
为河南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降水效率高。
▲7月20日近地面风场和水汽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
水汽随着台风气流的方向源源不断吹向大陆,
影响着河南当地的降水。
来源:earth.nullschool.net
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
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
位于河南的太行山脉
是整个太行山脉西南段的尾闾部分,
构成了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天然分界线。
从秦岭延伸到河南的伏牛山脉,
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

▲河南省地形示意图。
受深厚的偏东风急流及低涡切变天气系统影响,
再加上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
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
强降水区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稳定少动,
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在气象学中,
有一个词叫“列车效应”。
火车有很多节车厢,
当其经过时,肯定是很多节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
这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
每一朵对流云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
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地时,
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这是降水“列车效应”的通俗解释。
这次的降水过程中,
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
并向郑州方向移动,
也就形成了“列车效应”,
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
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7月19日-20日河南省降水量实况图。
来源:中国天气网
气象部门提醒,
预计未来三天河南降雨持续,
致灾风险极高,并且灾害发生有滞后效应,
各地需继续做好洪涝、地质灾害等防御以及河堤、
库坝等的巡查工作,
并防范强降雨对救灾各项工作的不利影响,
提前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策划:刘娟
监制:李晓云
编辑:郭建伟 杨向睿(实习)
制图:祁丽君 刘子琦(实习)
校对:马宇聪
卫星数据来源:
风云4号
earth.nullschool.net
向日葵8号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