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 AI时代:数智融教 育见未来
摘要:9月2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第三版与第七版,同步对近日举办的“数智融教·育见未来——2025测绘地理信息教育发展交流会”展开报道。本次交流会由广东省测绘学会主办、南方数码承办,领域内知名学者、高校教学骨干代表通过主题报告、沙龙对话等形式展开深度交流,为与会者献上了一场思想盛宴。



9月2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第三版与第七版,同步对近日举办的“数智融教·育见未来——2025测绘地理信息教育发展交流会”展开报道。本次交流会由广东省测绘学会主办、南方数码承办,领域内知名学者、高校教学骨干代表通过主题报告、沙龙对话等形式展开深度交流,为与会者献上了一场思想盛宴。以下为报道全文:


沙龙交流环节。 潘佳蔚 摄



9月的广州,暑热未消,一场聚焦教育变革的讨论同样热度不减。9月7日,2025测绘地理信息教育发展交流会如期举行,作为该领域已连续举办11年的标杆性年度盛会,本届交流会以“数智融教·育见未来”为主题,通过主题报告、沙龙对话等环节,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命题——当知识唾手可得、技能易被替代,高校的“教”与“学”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测绘地理信息教育的“守”与“创”又该如何平衡?



辩证教学 以AI启思不替思



面对AI对教学的冲击,高校教师态度各异,但以AI启思已成务实探索的共识。

“之前在深圳大学任教的时候,我曾上过一门课叫思辨与写作,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课过程中,我们会先抛出问题让AI回答,再引导学生对AI的回答进行讨论、思辨,最后让学生撰写论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乐阳教授的教学实践,成为“AI﹢思辨”模式的鲜活案例。她在沙龙对话中补充说,许多毕业后赴海外读研的学生反馈,这门课培养的思辨能力,对其学业深造和职业发展均有积极且深远的影响,“我期待与AI共舞,实现1﹢1>2”。

这种模式已在多所高校的教学实践中落地见效。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提到,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有个标志性环节——鼓励学生用辩证思维批判课程内容。他表示:“AI出现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明显上了一个档次,能从我的教材、PPT里挖掘出各式各样、新颖独特的问题,创意十足。不仅学生受启发,也帮助我优化了教材和课程,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值得一提的是,汤国安的学生们正准备通过AI策划推出一系列与地理信息相关的组歌,这份热情与创造力让他感到欣慰。

在肯定AI启思作用的同时,专家们也敲响警钟,“AI ﹢思辨”绝不是放任AI主导。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黎夏教授认为,AI并非万能,偶尔会输出不准确的结果。“一旦这类不准确的结果出现在工程实践或产业应用中,极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这一点是我们使用AI时必须重点警惕的。”他表示。



掌控AI 教育根本不能丢



AI能简化操作,却无法替代对专业本质的理解。

“曾有一名遥感测绘专业的学生,地理基础薄弱,竟将7月华北平原上白花花的盐碱地当成降雪。”汤国安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哭笑不得。他认为,若搞不清研究对象,就没法掌控AI解决问题:“学生应当成为AI的掌控者,而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才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不忘根本”还体现在野外实践上。“我们读大学时,暑假要测遍整个校园。到大学任教后,我仍坚持让学生这么做。”中山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程晓教授在沙龙中直言,尽管如今已有虚拟仪器设备可供教学使用,但学生仍需亲身实践,掌握测量水平、角度等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精准的方位感。他还补充,无人机操作已成为其所在学院的必修课,“学遥感不会操控无人机,不算合格;老师不会用无人机采集、分析数据,也不算合格的遥感学院老师”。

广东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赵耀龙教授深表认同:“课程体系可调整,但基础地理课程和野外实践必须强化。唯有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在原理与发展脉络,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AI工具。”



人才培育 教师价值难替代



当AI能生成课件、出测验题,教师的核心价值何在?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在主题报告中给出答案:“AI虽有力推动了教育场景的智能升级,却始终无法取代教师在情感联结、价值引领与创造力培养上的作用。”他进一步提出,面对AI浪潮,教师需提升“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双核融合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性引领智慧教育。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黄正东教授也在对话中提到,AI虽能生成内容,却无法传递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人文情怀。他坦言:“我深切地感受到,无论哪个时代,老师在工具技能的运用上往往赶不上学生。现在学生掌握AI技能后,信息来得快,很容易‘难住老师’。因此,老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边界。”

广东省测绘学会科技信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院长吴志峰教授作为本次沙龙的主持人也在对话中强调:“除了专业技能外,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也非常重要,AI无法替代这些人类特有的能力。”他坚信,AI也许能替代教书,但不能替代育人——人类的深度思考、情感共鸣、道德坚守,才是驾驭AI的关键。

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测绘遥感系副主任邹芳,在分析境外高校测绘地理信息AI应用前沿进展时,也总结出“人类主体性是核心”的观点,与上述看法不谋而合。

从报告到沙龙,现场嘉宾普遍认为,AI是教学工具而非主角,教师育人的核心作用永远不可替代。



校企协同 搭建行业共生桥梁



要让培养的人才适配行业需求,校企协同是关键。

“11年来,交流会始终以致敬教师、服务教育、链接行业为初心。”交流会承办方代表广东南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数码”)联席总经理王洪飞在致辞中,点出了校企协同的核心价值。作为深耕地理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南方数码紧跟技术前沿:2018年,与武汉大学联合成立“时空大数据研究中心”,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领域;2023年,由武汉大学牵头、南方数码参与编制的OGC首个地理人工智能国际标准正式发布。王洪飞明确,未来南方数码将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等方面与更多高校深化合作,为测绘地理信息教育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贡献新智慧。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速云中在报告中提到,要利用AI技术辅助教师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需求。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研究室主任陈亮,则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校企协同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主张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以赛促学、学赛结合”构建研究型教学新方式,培育复合型人才。

企业端的声音也印证了这一点。南方数码总工程师、大数据正高级工程师俞志宏从企业数智化转型实践出发,提出兼具AI技术能力、行业知识、工程能力、创新与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行业核心需求。



守正创新 共探测绘地信教育未来



AI带来的不是教育的颠覆,而是教育的升级。教师守住育人的核心,创新“AI﹢思辨”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守住“专业基础﹢野外实践”的底线,创新掌控AI的能力;教育生态守住校企协同的桥梁,创新供需对接的路径。

正如汤国安在沙龙尾声所言,对于测绘GIS学科来说,AI时代的机遇大于挑战,现阶段要做的是守正创新,只要明确守什么正、创什么新,就能把握未来。这份守正创新的共识,不仅是本次交流会的核心收获,更应成为测绘地理信息教育者的行动指南。唯有如此,才能在AI浪潮中,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温度,既守根本又敢创新的行业接班人。

本次交流会由广东省测绘学会主办、南方数码承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近200名高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线下参会,超1500人次线上实时观看。
浏览量:74
0
暂无观点
也想评论? 请先 登录